close

一名小留學生蕭小姐,14歲赴美,幾乎三餐都吃速食,20歲返台健檢發現瘜肉後切除,不料從此連5年都發現瘜肉。

消化內科醫師鄭乃源表示,20多歲的蕭小姐年紀輕輕卻發現腺瘤型瘜肉,比較少見,仍無法排除有特別的基因傾向,除調整飲食習慣外,仍須密切觀察追蹤。

不過,蕭小姐表示,自己的直系血親健檢時皆未發現瘜肉。她雖從小出國,愛吃牛排、漢堡、薯條,但,體重、腰圍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)正常,常運動,自覺健康。直到20歲返台,在父母安排下做第一次全身健康檢查,竟發現已有腺瘤型瘜肉,切除之後,在醫師建議下年年追蹤,腺瘤型瘜肉卻每隔1年又發現,幾乎是「切了又長」,方才願意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,現在幾乎不吃油炸,增加蔬果攝取。

鄭乃源醫師強調,切除腸瘜肉不等於根除,提醒有瘜肉的民眾應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,配合定期腸鏡複檢,以免腸瘜肉復發或惡化。飲食西化者為腸癌高危險族群,醫師建議從30歲左右規劃完整腸鏡檢查,包括糞便潛血檢驗、腫瘤標記(CEA)、以及大腸鏡檢查,早期發現大腸癌前兆。但如果本身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正常、或有抽菸喝酒習慣、體重過重、具家族疾病史民眾,更要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型態。

【記者萬博超/台北報導】國內一家健檢中心統計從民國94到101年近8萬筆大腸鏡篩檢資料,女性及年輕族群瘜肉比率增加,女性發現腸瘜肉的人數攀升1倍,醫師懷疑,投入職場的女性及外食人口增加,同時運動時間有限,使女性發現腸瘜肉的比例激增。民眾同時也需留意儘量避免食物反覆高溫加熱,以免變質,釋出有毒物質。

健檢中心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,8年來腸瘜肉發現率年年攀升,已從每4人中發現一人有瘜肉,增加為每兩人就有1人有瘜肉,瘜肉問題已是國人腸道健康的最大隱憂。

健檢中心發現,腸瘜肉發現率增幅最高的前2名,分別是21-30歲民眾增加8成4、31-40歲民眾則增加8成1。

醫師懷疑,年輕女性投入職場日益增加,運動時間不多,外食比例高,如果不留意,增加腸瘜肉發生的風險。

然而即使在家烹調,如果反覆高溫加熱,也容易造成食物變質。一名傳統家庭主婦的何太太,常煮一兩道重口味的滷肉或料理給家人下飯,吃不完就當作隔天自己的中餐加熱食用,她如同不少家庭主婦,習慣「撿菜尾」,看電視吃零食,幾乎不運動。

38歲何太太今年做大腸鏡檢查,發現長了數顆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型瘜肉,其中一顆位於橫結腸右側1.5公分的瘜肉,切片化驗為惡性腫瘤,轉診至喔學中心已手術切除部分腸道,目前持續化療。

醫師建議,多吃蔬果、堅果及水溶性纖維,幫助帶出藏於腸道死角中的糞便,蔬菜至少每日2~3碗、水果每日3~4個拳頭,維護腸道健康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高雄鼎山診所 的頭像
    高雄鼎山診所

    鼎山診所│慢性病照護│癬│疣│濕疹等皮膚病~E0911

    高雄鼎山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